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to Visit this Site.

top of page

解構照相館

解構照相館 

文字:吳文正

圖片:文化葫蘆

 

早期照相館一般稱為:影(映)樓、相館或攝影院、照像館等;一般設於樓宇頂層,後期一些具規模的照相館多設於地下,或全幢經營。而小本經營的影樓,則多開設於租金便宜的閣樓或二樓上。內裏基本格局分別為影棚和黑房,作一條龍的服務,地方較大的還有多個佈景陳設,設有衣帽間以供租借臨時服裝。至於拍照、黑房、執相更分別為獨立部門,由不同師傅負責,老闆則負責收費和招客,偶爾客串充當攝影師。相機和燈是最重要的「搵食架生」,其他如道具、佈景也是構成照相館的重要元素。

畫布.空間美學

 

一幅影樓佈景,反映了一間照相館的格調和級數,配搭其他設備、裝潢,就更具體反映一套照相館的獨特美學。這些佈景提供重要的訊息,只需細心分析,就能準確推敲出相片的年代。

 

十九世紀後期,在港島中環區洋人開設的照相館,佈景大多是一些凈色的布和地毯一塊。由華人黎阿芳開設的「華芳映相」,就常見有繪上西方樓房花園和傳統中國庭園的油畫佈景,襯上中式家具,深受華人歡迎。


後期本地照相館大多數為華人所經營,對傳統仍然堅持,踏入二十世紀,中式的亭台樓閣,欄柵花園仍大行其道。然而進入民國初年,西風東漸,社會對西方事物趨之若鶩,照相館也得迎合市場需
要,增設更具西洋特色的擺設和佈景。

民國時期,大部分影樓仍然保留老派風格。

1920至1930年代,因應顧客需求某些影樓更趨西化。

早期佈景參考舞台拉幕設計,可以拉下選取合適佈景。

疑幻疑真的佈景

 

早期富中國特色的佈景,如「河堤秋月」、「老樹盤根」等,構圖上多傾向傳統山水畫意佈局,視覺上略嫌平淡,不甚突出。後來這些畫師們吸取西洋畫的特色,繪出具有強烈透視感的佈景,景物前後有致,看起來層次分明,具有立體感,令相中人如置身實景現場,加上當時的相機景深較短,佈景顯得朦朧,令人感覺疑幻疑真。

時至1 9 6 0 年代,一位李姓照相館老闆,本身有繪製油畫的經驗,曾為本地不少影樓製作佈景。同期有影樓參照粵劇舞台設計,增設拉捲功能,變成可換佈景裝置。


踏入1 9 8 0 年代,這批舊式佈景漸趨過時,適逢外國的風景牆紙出現,不少影樓老闆靈機一觸,為求省時省錢,皆樂於購買這些款式五花百門,鮮豔奪目的美景牆紙,以取代傳統油畫布。這時期的牆紙中,背景大多是瀑布流水、荷蘭花海或瑞士雪山。

直至1949年後,一群來自上海、蘇浙一帶的人材,當中不少在香港落戶,開設上海式照相館。其中一位名叫甘臨的上海籍師傅,據說曾在上海修讀美術專科學院,他到香港後,於同鄉在北角英皇道開設的「蘭心攝影院」擔任執相的工作。後來甘臨自立門戶,開了一間裝修公司,專門承接業界的室內裝潢,尤其善於歐陸宮廷式設計,因應影樓大小而作出精心的佈局安排,加上取價公道,適逢婚紗攝影大行其道,故為有意求變的照相館所歡迎,可說為行業帶來一次革命式的改變,並奠下了本地婚紗攝影的裝潢美學風格。

宮廷式設計人

 

戰前,本地的照相館,無論是裝潢或佈景,都千篇一律以油畫作為佈景,再加上三數張枱椅而已,即使是較高級的也只是多了絨布帳幔和一些較精緻名貴的酸枝家具,稱不上甚麼獨特風格。

座樓機

 

照相機是照相館的靈魂和「搵食架生」。昔日到影樓拍照必定看見這座龐然大物放置在影棚正中,柚木製相機從戰前一直沿用至1970年代,相機頂蓋上一塊紅色絨布。這個能夠令攝影師躲在背後操控一切,施展魔法的座樓機,除了配備德國蔡司(Carl Zeiss)或羅敦斯德(Rodenstock)的鏡頭外,機身大有可能是香港製造。結構原理看似簡單,但操作複雜,分別可以拍攝由四吋至八吋不等的相片,將菲林底片放入片夾中再置入相機背板。相機有金屬腳支撐,加上車轆,可以推動。至於鏡頭可人手調節光圈外,曝光時間亦以人手控制,並以氣壓手揼開啟快門。


隨著攝影器材推陳出新,舊式座樓機已漸趨過時,加上其笨重和所佔空間大,一般影樓從1970年代中已開始轉用外國進口的中型底片相機,其中以日本MamiyaRB67與德國Hasselblad最受行內歡迎,因其可選鏡頭和配件齊備兼且耐用,拍攝出來的相片解像質素高,有需要的話更可作外影拍攝用途。其後135mm相機的普及,菲林的質素和感光度提高,後期照相館多有採用。

搵師傅轉運

 

如果閣下最近「頭頭踫著黑」,除了可以去拜神祈福,或到鵝頸橋底打小人外,也可以考慮找傳統影樓師傅幫忙。


昔日不少迷信的市民或家庭,每逢過年、或重陽節前後都會到影樓拍一張「轉運相」,皆因他們看見木頭相機背後的
磨砂鏡片的影像上下顛倒,誤信可以藉此由負轉正,由衰變好。而影樓老闆當然樂見這班「信徒」上來奉獻。「幾時成個人會反轉㗎?相機就做得到。影完張相,開開心心落樓,最緊要佢信啫!」一名老行家說來仍然津津樂道。

18_edited.png

以宮廷風裝潢為背景的潮流一直延續至1990年代中期。

1950年代的北角被稱為小上海,令部分海派照相館選擇在此開設,標榜豪華高級品味的宮廷設計。

品味道具


不要小覷一件簡單的道具,它可以令一幅相片錦上添花,增加可觀性和藝術性。簡單如枱櫈,已是必備的擺設,富經驗的攝影師有能力選取配合被攝者身份和衣著的道具,並配合姿態,達到相得益彰的拍攝效果。


十九世紀後期的照相館大多會遵照傳統,採用中式酸枝椅和茶几,加上花瓶、西洋時鐘和水煙壺、茶盅等小擺設,突顯中西文化共存的意念,身旁更會擺放中國人喜愛的盆景花卉,增添生氣和喜慶的氣氛。


為了配合身後的亭台樓閣佈景,大型道具如假石、石階、欄河經常出現於舊影樓中,有些更可充當扶手或座靠,讓被攝者擺出不同的姿勢,增加可塑性。

影樓小玩意

 

兒童攝影絕對稱得上是一門高深的學問,據聞尖尖攝影老闆曾專程報讀兒童心理學,希望在拍攝兒童時能夠得心應手。行內公認嬰孩和動物是最難處理的拍攝對象,攝影師需擁有非一般的耐性,以及在事前悉心安排。除了添置一般兒童喜愛的玩具外,更有照相館提供木馬,一方面增加相片的趣味性,另一方面也令小孩子全情投入拍攝的過程。木馬和後來的三輪車,皆被認為是影樓中的兒童恩物。

照相館的心臟—黑房

「我做埋啲嘢,唔見得光嘅!」很多影樓師傅會以這句話自嘲黑房工作不見天日。紅燈亮起,就埋首工作大半天。在早期黑白相的年代,每一間照相館例必自設黑房,當中大多設備簡陋,地方狹窄只能容下一人,這邊廂操作放大機,轉過身就將照片放進藥水盤沖洗,頭頂還掛著一張張濕漉漉的相片。


黑房可說是一間照相館的心臟,每間黑房有其獨特個性,皆因不同師傅的沖曬手法各異,有些整齊有序,有些卻凌亂不堪。


黑房師傅們憑經驗判斷菲林的厚薄,選用適當的相紙配合,務求沖曬出色調柔和、反差適中的相片。有時他們更會因應要求,嘗試以色調分離,雜錦併合等獨特黑房技術去處理相片。

手藝的失傳

 

早年的照相館老闆或師傅,均以師徒制承傳專門的手藝,除拍攝和燈光處理外,他們更懂得執底、執相(執立)和手上色,以及燒製瓷相。


照片加工方面,今天一個普通的中學生透過電腦軟件應用,只要花點時間就能做到基本的相片修正

執底技藝

 

昔日行內人視執相底為執相技藝最高的境界。試想像所有的工序,要在一幅最多四至五平方吋的菲林膠片上進行,加上是負片影像,技師一方面要屏息在底片上「微雕」,又要在腦海中即時盤算出相反的影像,才能準確落筆修補,豐富的經驗與靜心,缺一不可。「呢家嘢,唔係講笑,手震做唔到,個心唔夠定又做唔到,出錯咗,就要用水洗底,重頭做過。」善美影室老闆林國盛說出當中的難處。

執相手法

 

靈魂之窗——眼睛,需要以小號狼毫筆去「亮晴」,亮點大小適中至關重要。過大會顯得不自然,兩眼看似不能聚焦,像失神;過小會令神態黯然,只有富經驗的技師才能達至行內所說的「有神」。至於傳統中國人五官不夠立體,除了在拍攝時調校好燈光外,後期的上色也能作一點兒補救,例如在鼻樑位置,塗上深色陰影可以使其看來更高挺,兩顴過高則可以粉刷稍作改善。因此出色的技巧往往能將腐朽化為神奇,盡量去美化修正一些缺陷和瑕疵,使相片看來更完美,令顧客更為稱心滿意。

手上色

 

在彩色攝影出現之前,黑白相片是唯一的選擇?其實,當時的影樓早有手上色照片的出現。這門今天將近失傳的技藝,絕對稱得上是行業中的絕活。將一張黑白相片轉化成「彩色」,完全倚賴心靈手巧的師傅逐筆描上,所耗的時間和耐性絕非一般人可以想像。


一幅生動傳神的手上色照片,工序繁複。技師首先應顧客要求選定曬好的黑白相片,然後以半透明的水溶性顏料,用合適的毛筆蘸上色彩依照不同的部位逐層掃上相片。以一幅全身人像為例,技師要配合整體氣氛做出適當的著色,背景不能過於誇張失實,盡量突顯主體,至於最考功夫的部分,當算是臉龐五官的處理,尤其是女性,不但需要表現她們的美豔明亮,較特別是將她們的臉色調校至淡粉色,於口唇上塗上較鮮豔的紅或桃紅色。

18.20.png

「羊城一枝筆,香江半邊人」戴永忠

羊城一枝筆,香江半邊人

 

香港雖則是彈丸之地,卻也是卧虎藏龍之處。這位於戰前已譽滿省港澳的高人,便是綽號「羊城一枝筆,香江半邊人」的戴永忠,被同行視為執相師傅中的「Number One」。他的兒子戴鏗漩看著自己親手執的相片,表示與父親的技藝相比,仍是自嘆不如。


據戴鏗漩憶述,父親年輕時天資聰敏,由於家境窮困,少時離開家鄉番禺,到廣州謀生,為求得一技之長跑到照相館當學徒,輾轉多年成為行內數一數二的執相師傅,更被譽為「羊城第一筆」。戴永忠除了在影樓掛單外,還會承接散件工作,增加家庭收入。 他其後於1951年來港,安定以後,便開展下半生的事業。

初期戴永忠於彌敦道的唯美攝影室工作,由於名氣大,其他影樓也紛紛指定要找他親自執相。戴鏗漩認為父親能夠成為執相高手,緣於悟性高,他能憑直覺一看便知道如何處理不同相片的每個細節,例如他執半身相時,面部的皺紋、嘴角紋或頸項上的橫紋都會悉心執去,一般行家只會馬虎了事,避開細節。戴永忠特別擅長在肖像相上改衫,例如一些老人家的相片,為求顯得莊重和傳統,男的會改畫為穿唐裝,女的則會改成穿褂;驟看成品,形態逼真,令人讚不絕口。他有時還會用小刀為相中人刮上眉毛,首要順勢逐條收尾,令一把眉毛重疊有致,形態生動,可說是「雕通眼眉」。憑著高超技藝戴永忠獲同行冠以「香江半邊人」美名。可惜這種功架現已成絕響。

自主燈光

 

最早的照相館以天然光拍攝,直至電燈的出現,一些照相館才逐漸以燈光取代天然光,但由於當時燈泡火數不大,加上電壓不穩定和電費不菲,非一般小本經營的影樓可以負擔,唯有各出奇謀,苦思方法去解決。


自從告別傳統天然光拍攝後,影樓業才能自主決定營運時間,中環艷芳照相館當年曾大肆宣傳「日夜照相服務」,吸引一些夜遊人士拍照,其他照相館也爭相仿傚。其後於1930年代,業界開始出現一些基本的影樓專用獨立座樓燈。這些燈泡火數大,可按現場需要調節燈座距離,控制強弱分佈,令拍攝的手法和效果出現前所未有的改變,並將其可塑性大大提高。


攝影師可憑「自主燈光」,拍攝出心中的影像,為室內攝影注入具創意的藝術色彩。這個是無論在經營、技術或藝術層面,均為行業帶來極大的突破和發展空間的方法。

大光陰

 

行內俗稱的「大光陰」,是相對平光攝影,另一種較為常見的打燈手法。其重點是將人像打出有強烈對比的光暗層次,令人像的輪廓更突出,亦往往會配合後期黑房加工,以增添氣氛和藝術感。可是此項技術應用亦需視乎被攝對象,如輪廓優美的,絕對適合採用。「大光陰」配合斜望的眼神,堪稱是黑白相片中的經典造型。拍攝過程中攝影師大多加配髮燈,為髮絲和肩膀加添層次,奈何有人嫌髮燈會打出白髮來,令攝影師感到大惑不解,只嘆對方「唔識貨」。

角度修正法

 

遇有頭形上尖下闊,或俗稱的「雙下巴」,皆可借助相機由高而下角度的調校,稍作修正,光線最好使用平光為妙,否則使用「大光陰」就會出現反效果。一個具經驗的攝影師能夠一眼看到問題所在,並及時以拍攝方法去補救。

肥人攝影法

人並非完美,故拍攝人像最低限度也需「隱惡揚善」,避重就輕。例如為臉闊臉脹的人拍攝時,可以將髮燈或背燈放於近肩膀位置,向臉側打光,調校出輪廓的高光位,修飾臉頰位置,令臉龐看來較尖削。

bottom of page